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波蘭的歷史

歷史分期

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統一時期(10-15世紀中葉)12世紀中葉,博萊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後,由於王公、貴族和教會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全國分裂為幾個公國,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於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統一了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東波莫瑞還分別為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佔領。西里西亞則被波希米亞王室佔領。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了王朝聯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Jagiellon)為波蘭國王。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1466年,收復了東波莫瑞。第一共和國時期(15世紀中葉-1795)以格但斯克為中心的東波莫瑞的收復,刺激了波蘭糧食的出口,貴族莊園紛紛建立勞役制莊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城鎮出現手工工場。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佈法律。從而削弱了王權,招致外來勢力干預,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面積達31萬平方公里,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北方戰爭初期、波蘭被迫追隨俄國參戰。1655年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1733~1735年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波蘭進行了戰爭,嚴重破壞了波蘭主權和國家經濟。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別,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稱為「貴族民主制」。這種制度有兩根支柱,一個叫自由選王制,國王由貴族選舉,凡不是貴族就沒有民主權力;一個叫自由否決權,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這項議案就不能通過。而真正的民主是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這種貴族民主造成了波蘭極端的民主和無政府狀態。這也導致了在有爭議的議題上往往議而不決,從而導致國家意志得不到體現,這也是波蘭最後衰亡的一個重要因素。18世紀後半期,波蘭生產關係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裝干涉。1772年,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波蘭人民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把革新運動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蘭四年議會通過了《五三憲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決權,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憲法。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對波蘭進行武裝干涉。1793年,俄普兩國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蘭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領導下舉行起義,後被俄國鎮壓下去。1795年,俄、普、奧三國對波蘭進行了第三次瓜分。波蘭的三次被瓜分:瓜分波蘭 19世紀被瓜分的波蘭領土示意圖1772年5月,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沙俄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土也在協定上簽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國吞併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佔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餘的西部地區、華沙、其餘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沙俄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歷了這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多年之久。

沒有留言: